华硕 ROG Loki SFX-L 850W 80+ 白金认证电源评测,原生 ATX 3.0 、支援 Aura RGB 光效且易整线的高性能小型电源供应器

以往需要透过扩充卡的功能纷纷整合到主机板,现在有越来越多 PC 玩家投入 SFF 小型电脑系统的怀抱,市面上 SFF 机壳与小型的 SFX 电源供应器选择也变得更丰富,然而新一代高阶处理器与显示卡的峰直能耗逐世代提高,追求高性能系统的消费者更重视稳定可靠的电源供应器;华硕玩家共和国 ROG 此次提供近期所推出顶级的 SFX-L 白金认证电源供应器 ROG Loki 系列当中的 850W 版本,就藉此介绍这款适用於顶级 SFF 系统的高规电源供应器。

华硕 ROG Loki SFX-L 850W 建议售价为 7,490 元,官方电商目前为 6,490 元,提供 10 年保固

SFX 电源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 SFX ,另一种则是 华硕 ROG Loki SFX-L 850W 的 SFX-L ; SFX 尺寸为 100mm x 125mm x 63.5mm ,通常配有 8 公分或以下的风扇,至於 SFX-L 则在长度略大一些,为 125 x 125 x 63.5mm ,这也意味着相较 SFX 电源能够安装更大型的风扇,像是此次评测的 ROG Loki SFX-L 850W 就搭载 12 公分风扇。

▲ SFF 环境的机壳空间往往有限,很难像 ATX 或 M-ATX机壳能够暗藏走线空间(照片使用的电源并非此次评测产品)

另一方面,虽然 SFX 电源规格主要是针对 SFF 机壳环境,不过有些标榜空间有效使用的机壳虽能安装全尺寸 ATX 电源,但可能会减少显示卡可用空间,例如 SSUPD Meshlicious 系列机壳仅有搭配 SFX 或 SFX-L 电源才能提供 3 槽以上的显示卡空间,有时选用 SFX 规格电源也是自己喜爱的机壳与硬体搭配之下只有这样的选择。

▲外型设计语言与 Thor 相同,不过尺寸小了一号

华硕 ROG Loki SFX-L 850W 80+ 白金认证电源使用与 ATX 规格的 ROG Thor 系列相同的设计语言,皆为白金认证全模组与搭载支援 Aura Sync 的 RGB 风扇,并在带有风扇一侧的风扇护网施加银色金属发丝,搭配斜切遮罩营造出如金属切割的质感;两侧皆有电竞之眼点缀,一面带有镜面点缀,另一侧则为消光黑色。

▲後方的铭牌

▲一侧为反光後会呈现银色的镜面,不过只有横置或是风扇朝上才会看到这面

▲另一侧为黑色,一般後方下置电源应该会透出这一面

华硕 ROG Loki SFX-L 850W 配有 120mm 的双滚珠轴承轴向式 PWM 风扇,在 Lambda 认证取得 A 认证,平均噪音低於 25dB ,同时还具备 0dB 技术,内部采用高品质的日系 ESR 电容,发热元件覆盖 ROG 散热片协助降温,在负载低於 40% 以下会停止风扇运转,使系统在平时更为安静,不过不同於一些电源提供独立的 0dB 开关, 华硕 ROG Loki SFX-L 850W 不具备 0dB 模式切换功能。

▲模组化连接埠设计

▲各路输出的功率上限

▲ RGB 同步用的 2pin 转 ARGB

在输出入模组部分, ROG Loki SFX-L 850W 除了与主机板连接的 MB 24/20-pin 骨干电源以外,配有 1 个新式 ATX 3.0 16 Pin , 3 个 CPU / PCIe 8 Pin 输出 , 3 个 SATA 6 Pin 供电与一组用於进行 RGB 同步的 2 Pin 连接埠。官方给出的数据可在 + 3.3V 达 110W 、 +5V 达 110W 、 12V 达 850W 、 -12V 达 9.6W 、 +5Vsb 达 12.5W ,最大功率为 850W ,并获得 80+ 白金牌效率,具备 92% 转换效率。

▲盒装附赠的线材

▲与主机板连接的主线路

▲两条 CPU 的 4+4 Pin

▲ SATA 电源线,其中一条是转现在多用於机壳灯效的传统硬碟与光碟机 4 Pin 供电

▲单一路 PCIe 8 Pin

▲ ATX 3.0 的 12VPHWR 转双 8 Pin PCIe

▲双头 12VHPWR

值得注意的是若要搭配 PCIe 8 Pin 的显示卡,若要使用 2 路以上 8 Pin 则需透过 ATX 3.0 转双埠 8 Pin ,若需要 3 路 8 Pin 则须由 ATX 3.0 搭配一组 CPU / PCIe 连接线组成;会采用这样的配置一方面是 SFX-L 空间有限,另一个原因则是由於 ATX 3.0 即可输出达 600W 功率,就不再需要与 CPU 供电争用 CPU / PCIe 线路。

华硕 ROG Loki SFX-L 850W 80+ 白金认证电源搭配的模组线也与笔者印象中的设计不同,采用每一 Pin 独立隔离的细线;一般较常见是把同一路线材以隔离层包覆成较粗的圆线,或是把所有的线封成如排线般的扁线;粗圆线对於 SFF 机壳整线容易遇到阻碍,而扁线则可依照空间摺叠变化,可平、可圆亦可沿着边角折成较复杂的形状,若未实际使用,看到每 Pin 独立的线材恐怕会觉的是整线地狱,不过若实际在 SFF 机壳安装一次就会发现是相当棒的设计。

▲乍看下每一 Pin 独立隔离包覆线好像很难整线,但对於 SFX 环境却比起一整捆或是排线形式更有利於走线

因为 SFF 机壳的理线空间通常限制相当多,尤其将显示卡向後翻转或是回转 90 度的紧凑型设计的 SFF 机壳也无法如主流的 M-ATX 或 ATX 机壳一样留有藏线与理线空间,只能凭着尝试与经验以束线带将线材尽可能收束,但即便是扁线设计,也仍会遇到部分位置难把线收束整齐的问题。

每 Pin 独立的线材虽然在整理前会散开成杂乱的形状,然而由於不像排线式设计强制把一整串的线紧连,对像是在走线时甚至可将同一路的缆线在中间分成多路进行收束,而对於有 DIY 能力的使用者,若以原始的模组线进行长度裁切的改造时,亦相较传统一整束的线材更容易分辨每一 Pin 并进行客制化。

▲使用 GeForce RTX 40 系列显卡搭配原生 12VHPWR 能够减少机箱内的线材混乱情况

现在高阶系统动辄 1000W 以上配置,不过 SFF 系统还需考虑整体散热与元件的安装,一般人挑选非超频版处理器比较不容易出错(毕竟 i9-13900K 最高会吃到 300W ),更为务实一点可选择 Intel 的 Core i7 与 AMD 的 Ryzen 7 等级, GPU 就比较见仁见智,但以知名通路商原价屋的系统配置计算,搭配 i9-12900 ( 65W )与 GeForce RTX 4090 的组合仍可控制在 700W 以下, 850W 总功率大致上可用,以保守起见再退一步搭配 GeForce RTX 4080 可降到 550W 以下,效能也绰绰有余。

随着 NVIDIA 在 Ada Lovelace 架构世代的 GeForce RTX 40 系列导入 12VHPWR 连接器,虽然在处於过度期的当下显示卡盒装会提供转接器,但对於空间锱铢计较的 SFF 机壳环境而言,纵使是 GeForce RTX 4070 Ti 也仍须使用两个 PCI 8 Pin 连接器,而 GeForce RTX 4080 与 GeForce RTX 4090 则需要动用 3 个 PCI 8 Pin 连接器,只会使 SFF 机壳有限的空间进一步变得一团乱,故 SFX 环境最好还是使用不须转接的 12VHPWR 连接器与显示卡连接。

▲ SFX-L 只比 SFX 大些许,但风扇运转噪音大幅减少

也许会有人认为, SFX 也可以达到 850W 功率,又为何要选择较占空间的 SFX-L ?由於笔者先前在自家使用的 SFF 机壳搭配的是 SFX 尺寸的 750W ,搭配水冷系统的 i5-12600K 与 GeForce RTX 3070 Ti 创始版进行游戏时,最吵的并非 280 水冷排或是创始版的散热器,反而是电源供应器的风扇常常出现巨大的运转声,有时甚至会传到戴着耳机的笔者耳中。

毕竟在相同的设计条件下,风扇直径越大,理论上可用更低的转速达到相同的风量,反之风扇转速相同散热效率也更好,更不用说内部较充裕的空间有助元件散热,如 ROG Loki SFX-L 850W 搭载与标准 ATX 电源同直径的 12 公分风扇,无论散热表现或运转噪音都会优於仅能使用 8 公分风扇的 SFX 电源。

▲毕竟当前 SFX 电源少有原生 ATX 3.0 与 12VHPWR ,ROG Loki SFX-L 850W 就成率先导入新架构的先锋军

不过虽然笔者可以理解 ROG Loki SFX-L 850W 作为一款品牌顶级电源供应器会设法提升产品的设计细节,然而 SFF 机壳设计多半较难使电源露出,许多 SFF 机壳的电源根本不见天日,或是风扇直接变成照射机壳底部的气氛灯;从笔者的印象,可能只想到联力工程师自有品牌 SSUPD 的 Meshlicious 系列机壳可透过密集网孔看到较显眼的灯效。

ROG Loki SFX-L 850W 不仅是一款具备 80+ 白金认证的电源,同时也是目前市场上率先导入 ATX 3.0 的 SFX 形式电源,加上具备 10 年保固期,无论是准备要搭配 GeForce RTX 40 ,或是为後续升级到采用 12VHPWR 的显示卡做准备,只要是追求顶级且稳定的电源供应器, ROG Loki SFX-L 850W 可说是当前绝佳的高阶 SFX-L 尺寸电源的选择。

0 0 votes
Article Rating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0 Comments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